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创新能力方面论文范本 和基于个体优势识别的学术型生能力评价有关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主题:创新能力论文写作 时间:2024-10-03

基于个体优势识别的学术型生能力评价,该文是创新能力类有关论文范本跟创新能力和个体和识别相关论文范文例文.

创新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创新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生毕业论文字数医学生论文学术期刊论文著名学术期刊

摘 要: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强弱是影响我国科研水平及创新型国家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因而如何科学评价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考虑到个体优势差异,区别于专业型研究生培养,围绕创新意识、知识基础、创新技能和创新成果四个方面构建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从最有利于每位被评价对象的角度设计基于直觉模糊数的个体优势特征识别及评析方法,能够客观、有效评价每位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水平和特征,也有助于因材施教,避免千人一面.

关键词: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个体优势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85(2018)09-0099-07

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已由“外延式规模发展”向“内涵式质量发展”过渡,研究生教育质量与创新能力提升受到国家及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1].为满足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和科研人才的不同需求,1991 年以来,我国划分出学术型与专业型两类研究生[2].由于培养目标不同,两类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应当有所区别,这已在学界和教育部门达成共识.但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提升的研究来看,对研究生群体的总体性研究居多(并未区分两类研究生),针对学术型研究生的专门性研究相对较少,且定性类对策研究居多,定量评估研究少.因此,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多属性决策理论,提出基于直觉模糊数的个体优势特征识别及评析技术,以期为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评估提供新的视角、工具及方法.

一、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研究思路

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准确、客观评估学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借鉴已有研究,本文遵循如下思路开展指标构建工作.

1. 深入理解研究生创新能力内涵,吸收现有总体及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可取之处

目前学者们主要从教育过程、能力培养、学科特点等不同视角来阐释研究生创新能力内涵.例如,张武升指出,创新是指行为主体基于一定的目的,遵循一定的规律,或无中生有,开发产生出新事物,或革新已有事物,使其不断更新与发展,或综合加工多类事物,产生新事物的活动[3].史冬岩认为,研究生创新能力是指在理论学习与科研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和发挥创造性的思维,识别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4].徐吉洪等人强调,要打破学科壁垒,融合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等多学科视阈来解读研究生创新能力[5].本文认为,创新能力与创新活动密切相关,创新能力是支持创新活动发生与发展的基础,创新活动开展的顺畅程度及取得的成果水平则是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可融合上述各视角,按创新活动的特点与过程,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程度等方面,结合已有指标构建成果,来归纳和考察研究生创新活动所需潜能以及所创造的成果水平,这也是研究生创新能力指标设计与筛选的理论视界.

2. 科学区分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异同

本研究的对象是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型研究生既不能简单趋同,也不能片面割裂[6].需要从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入手,构建对应的指标评价体系.总结现有研究可发现(见表1),除知识基础等通识外,学术研究生与专业研究生最大不同在科研创新能力上.

Lin 等总结已有研究指出,研究生科研能力包括三项基本要素:系统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7].本文将科研活动理解为一个融合主体学习、实践及知识建构三者循环往复的过程:即从学习理论、应用理论,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论证假设、解决问题,再到总结获取新知又应用检验的过程;既包括对领域知识的系统性学习与掌握,也包括科学素养的培养、对知识的创新性运用、科研成果的获取(如成果创新性、学术造诣等).综合创新能力、科学研究、科研创新能力等相关概念论述,本文认为,学术型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学习和运用知识发现、分析并解决科研问题的过程中,故将学术型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界定为:运用所学知识,采用适宜研究方法,创造性地发现、分析并解决本学科领域历史的或现存的理论及实践问题,或发现、总结新规律的能力,是研究生创新素质、潜能以及创新水平的综合呈现.

3. 保证评价指标体系的适用性

我国研究生包括多种分类,在学历层次上,学术型研究生群体包括硕士和博士两类,在学科分类上,学术型研究生还包括文史哲法类、经管类、理科类、工科类以及医科类等多个学科门类.为保证评价指标体系对学术型研究生群体的适用性,就要在深入理解(科研)创新能力内涵的基础上,坚持统筹兼顾、求同存异的原则,构建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共性指标.另外,涉及能力和水平等抽象性描述指标,还要注意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

(二)构建过程

在具体操作上,首先采用文本分析法分析收集到的相关文献,筛选出如“创新意识”“创新知识”“批判精神”“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高频率指标项目,然后采用德尔菲法,向6 名硕、博士生导师及教育专家征询意见,经3 轮反复查漏补缺、删减、整合、归纳之后,专家意见趋于一致.接着按文献[8]的方法,请6 名专家对这些指标项目按创新能力的实际影响程度进行李克特式五点打分,将打分结果进行系统聚类分析,进而对指标进行分类,并征询专家意见.最终,初步构建起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见表2).其中,创新意识(y1)与知识基础(y2)是学术与专业两类研究生创新潜能的通有指标,创新技能(y3)和创新成果(y4)是针对学术型研究生的专有指标.

二、基于个体优势特征识别的评析方法设计

(一)指导思想

本文所谓的个体优势是指行为主体(组织或个人)基于先天禀赋并经后天努力所具备的有助其取得优良绩效的资源与能力的集合;这些资源与能力的组合方式及状态特点即为个体优势特征.从教育供需关系而论,因材施教中教与学的精准匹配离不开对受教育者个体优势特征的识别.而现有的评价中大多以决策者和评估专家掌握主动权,采用代表他们意愿的一套统一指标和权重,自上而下地实施评价和排序工作,被评价对象(决策单元)没有发言权,其自身特点或优势差异往往被忽略,评价结果也并不容易为所有被评价对象接受.因此,有必要设计面向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个体优势特征识别与评析的新方法.

权重系数在决策(或评价)问题中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代表人们对不同指标重要程度的理解(也可称为价值参数).现实中,由于认知差异的存在,面对相同的评价指标体系,不同的参与主体会有不同的价值取向,被评价对象也不例外.因此在共识的指标体系和相同的评价函数下,若从最有利于每个被评价者的角度识别其价值参数结构,尽管识别结果并不一定就是其实际的个性优势,但却是一种最有利于该被评价者的价值安排,也容易被其接受.所以该价值参数结构可视为被评价者个体优势特征的一种具体表现.因此,可据此设计个体优势的定量识别方法.另外,由于认识的模糊性,现实中人们并不总能对指标给出精确的评价值.考虑到直觉模糊数兼顾隶属度、非隶属度和犹豫度三方面信息,能较好地刻画人们不同程度的认知犹豫问题[9],且直觉模糊数与其他类型数据的转化方法较成熟[10][11],本文给出一种既可解决直觉模糊数,也可用于混合信息的个体优势特征识别与评析方法.

(二)具体设计

1. 预备知识

3. 模型及求解

(1)个体优势特征识别模型.采用加权距离平方值衡量各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总体水平,从最有利于第i 位研究生的角度,通过目标规划,可构建其个体优势特征识别如模型(2).模型(2)中,di(ri,r*)表示在价值参数结构ωi 下ri 与r* 之间的距离,该值越小越好.

(一)数据计算

将表3 中数据带入公式(2),以最大直觉模糊数(1,0,0)为各项指标理想值,计算后可获得5 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个体优势特征识别结果,详见表4.

再将表4 结果带入公式(4)和(5)可获得个体*和*评价结果,详见表5.

(二)结果分析

1. 个体优势倾向分析

创新能力个体优势特征结构中的价值参数值代表了不同主体在对应指标上的优势倾向,参数越大,说明优势倾向越明显(见表4).为便于观察,本文以权重均值0.07(1/14)为参考点,若wij≤0.07,表示优势倾向不明显,若0.07<wij<0.1,表示优势倾向明显;若wij≥0.1,表示优势倾向突出.例如,o1 的创新能力个体优势特征结构为ωi 等于(0.064,0.220,0.94,0.024,0.064,0.125,0.013,0.094,0.013,0.024,0.064,0.014,0.024,0.165)T,说明其个体优势倾向在创新精神(x13)和逻辑思维(x32)两项指标方面较为明显,在认知能力(x12)、知识结构(x23)以及科研获奖(x44)等指标方面尤为突出.类似的,o2 创新能力的个体优势倾向在质疑精神(x11)、学习能力(x21)、逻辑思维能力(x32)、知识建构能力(x34)、专利情况(x43)、科研获奖(x44)等指标方面均有良好表现,尤其在逻辑思维能力(x32)和科研获奖(x44)两项指标上最为突出.所以,如果从个性发展角度考虑,可加强在二者个体优势倾向突出指标上的积极鼓励与培养.另外,由于o1 和o2 在研究方法与操作技术水平(x31)和合作交流能力(x33)两项指标上的个体优势倾向都不够明显,如果从均衡发展角度考量,可适度增加对其在这两项指标方面的引导与训练.o3、o4 和o5 也可根据各自的个体优势特征结构做类似的培养计划与安排.

2. 个体优势表现分析

个体优势倾向分析只考虑到最有利于每个被评价个体的角度,在群体比较中,个体优势倾向是否能带来真正的个体优势,还需要根据*评价结果做进一步分析.为便于观察,本文按照二/八原理对个体*评价结果采取如下分析原则:站在最有利于自己的角度,若被评价对象排名在群体的20%(包含)之前,视为其个体优势表现显著;若排名在20%与80%之间,则视为其个体优势一般;排名在80%之后,则视为其个体优势缺乏.从表5 的个体*评价结果可发现,分别站在最有利于自己的角度,只有o1 和o2 能分别排名第一,说明其个体优势特征结构能为各自带来在群体中的显著个体优势.也即对o2 而言,加强在质疑精神(x11)、学习能力(x21)、逻辑思维能力(x32)、知识建构能力(x34)、专利情况(x43)、科研获奖(x44)等指标方面的培养,能够为其带来显著的创新能力比较优势.o3、o4 和o5 则不同,分别站在最有利于自己的角度,o3排名第二,能表现出一定的个体优势,但不显著.o4 和o5 则均排名第三,说明缺乏创新能力的个体优势.上述结论表明,即便站在最有利于自己的立场,也并不能保证被评价对象排名靠前,除非其真正具有比较优势;也说明个体优势表现分析的必要性和客观性.从*评价来看,由于o2 在所有人的个体优势结构下都能名列前茅,集合所有个体*意见,最终排名第一.*排序为o2 >o3 >o5 >o1 >o4 .因为能考虑到所有人的利益诉求,所以该结果容易被所有被评价对象接受.综上,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有两条路径:一是直接向*评价排名优于自身的人学习,按照其个体优势特征结构彻底改变自身优势特征.例如,由于o2 的个体优势结构既能带来个体优势,也能带来公认的比较优势,可按该特征模式培养所有人.但这一方面会给与o2个体优势特征差异较大的人带来高昂的改变成本,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每个人的个性发展.二是考虑到教育投入与成本,在不完全改变自身优势特征的基础上,向*评价排在自身之前且个体优势特征结构类似的人学习,部分调整创新能力个体优势特征倾向与结构,以达到最佳提升效果.例如,o3可以向o1学习,o4 可向o2 或o1 学习,o5 可向o2 或o3 学习.本文认为后者是契合素质教育的理想方法.

(三)对比分析

为进一步验证本方法的有效性,分别采用直觉模糊投影法[14]和直觉模糊熵权法[15]的方法计算本例,汇总各方法的对比信息详见表6.从最终排序来看,o2和o4的排名是稳定的,但由于各方法排序侧重点不同,o1、o3 和o5 的排名存在争议.其中,方法一侧重考虑指标值大小,因此将多项指标值较好的o1 排在前面.方法二考虑到指标重要程度不同,因此将在重要指标上表现较好的o5排在了前面.本文不仅考察个体优势的特征结构与总体水平,更注重意见的综合,所以将在各种优势模式下得分和排名表现较好的o3 排在了前面,既考虑个性,又兼顾共性,也更适合因材施教.

四、小结

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识别与提升深刻影响研究生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乃至创新型国家目标的实现,因此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基础上,基于创新能力内涵、研究生培养目标与学科分类的异同,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构建了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评价提供了理论基础.接着按照因材施教的逻辑,提出了处理直觉模糊数的研究生创新能力个体优势客观识别与评析方法.其中,个体优势特征价值参数的大小体现了研究生在创新能力不同指标上的优势倾向.参数值越大,表示在对应指标上越具有优势.据此可发现每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个体优势特征.个体*评价有助于判断个体优势特征在群体中的实际效果,方便培养单位、相关部门及被评价对象充分了解每位研究生(或自身)个体优势表现情况,发现学习标杆,有效安排培养计划.*评价能够兼顾每位被评价对象的价值诉求和个体创新能力优势特征,保证了评价过程的公平,评价结果易被接受,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总之,这些研究可为学术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估与提升提供新的视角、方法与工具.

参考文献:

[1]马晓霞,张新厂. 学科文化视野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刍议[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3):54-58.

[2]王莹,朱方长. 我国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比较分析[J]. 当代教育论坛,2009,(2):100-102.

[3]张武升. 关于创新规律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J]. 教育学报,2006,2(4):3-12.

[4]史冬岩,滕晓艳,钟宇光. 基于GEM 法的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识别[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9):149-152.

[5]徐吉洪,郭石明,洪滔,等. 多学科视阈下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3):67-71.[6]闫凤桥,李欣,杨钋,等. 专业学位硕士生与学术学位硕士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比较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4):9-16.

[7] Lin Xuejun, Zheng Huijuan,Ye Yuhui,Huang Jiemin. The Study of Education Mechani andInnovation Cultiva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2016,4(1):20-31.

[8]邵立周,白春杰. 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研究[J].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2008,20(3):49-52.

[9][12][14]徐泽水. 直觉模糊信息集成理论及应用[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10][13]袁宇,关涛,闫相斌,等. 基于混合VIKOR 方法的供应商选择决策模型[J]. 控制与决策,2014,29(3):551-560.

[11]赵萌,任嵘嵘,李刚. 基于模糊熵—熵权法的混合多属性决策方法[J]. 运筹与管理,2013,22(6):78-83.

[15]刘满凤,任海平. 基于一类新的直觉模糊熵的多属性决策方法研究[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5,35(11):2909-2916.

(责任编辑:徐治中;责任校对:杨玉)

此文点评,上文是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创新能力和个体和识别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创新能力本科毕业论文创新能力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高中历史学术型教师的内涵与特征---基于学科素养
摘要历史学术型教师,不仅是优秀的教书育人的教师,还是习于研究、富有思想、开拓创新且饱含学科素养的教师 从“研究者”“思想者”和“创新者&rd.

基于名师工作室的高中历史学术型教师培养路径
摘要学术型教师的培养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程,不仅关系到教师个人教育胜任力的提高、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还关系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唐秦历史名师工作室基于培养学术型教师的愿景,探索了名师引领、自主研修、合作.

提升学术型生科研素养和实践
摘要通过提升学术型研究生基本科研素养,有效提高学术型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科研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必然要求 文章针对我国高校学术型研究生在基本科研素养方面存在的某些不足,追本溯源,结合南京理工大学环境与.

专业学位生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院G643 文献标识码院A DOI院10 16871j cnki kjwhb 2018 01 015摘要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研究生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