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教师发展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跟高职院校教师的双重逻辑与改革路径相关学术论文怎么写

主题:教师发展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31

高职院校教师的双重逻辑与改革路径,本文是关于教师发展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跟高职院校和双重逻辑和改革路径类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教师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教师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教师论文发表刊物幼儿教师评职称论文教育改革论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摘 要:高职院校教师发展已经呈现出专业化的新特征,但仍然处于探索阶段.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的专业化,不仅受普通高校教师发展一般逻辑的约束,如组织同形、知识与技术变迁及教学学术诉求等,而且还受到其职业教育特殊逻辑的规约,如组织特性、教师与学生的主体特性及教学内容的特殊性等方面.在此基础上,专业化阶段,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亟需完善政府政策引导、创新院校改革举措,尤其是高职院校要加强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实现高职院校教师发展向组织化、专门化方向转变.

关键词:教师发展;教师发展中心;双重逻辑;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85(2018)08-0107-05

一、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的内涵

教师发展的内涵具有多元性与多层性,截至目前依然未达成一致.教师发展可以看做教师成长的过程,也可以表述为教师成长的结果,同时,教师发展可以从广义上理解为教师成长,也可以从狭义上看做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的提升[1].这些对教师发展内涵的解读都有其合理性.究其根本,教师发展内涵需要解答的根本问题是“为什么需要教师发展”“教师发展什么”“怎样推进教师发展”.这些问题也就构成了教师发展的范式.

为什么需要教师发展,是对教师发展动力机制的追问.伯曼和古斯基则认为教师发展是为了“补缺”抑或“成长”.所谓补缺就是基于职前教育不完善等原因,教师存在某些质量上的缺陷,所以需要弥补或者矫正.所谓成长就是伴随着教师对其自身教学实践进行持续性探究的各种专业发展活动.[2]即教师发展以教师某些知识或能力的匮乏为前提假设.教师发展的初级阶段,“补缺”是最主要的原因,但是,当教师发展进入专业化阶段,教师发展的动因则二者兼具,“成长性”诉求成为教师发展的主要原因.教师发展作为专门工作的出现源于教师主体的需要,即教师职业内容变化的需求与教师个人能力之间出现了失衡,教师的“成长性”需求成为教师发展得以继续存在的主要动力源.

“教师发展什么”,是对教师发展内容及其结构的追问,由教师发展的前提假设决定,即实现“教师”适应新变化所匮乏的知识或能力的增进.大体来看,教师发展的内容总体上包括两个维度:一是教师职业,即作为教师应具备的或未来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二是教学职业,即教师教学所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综合来看,这些知识和能力包括学科、教学等理论知识、教学学术水平、信息技术知识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知识与技术的培训,实现教师知识更新、技术技能提升,最终促进教师质量提升. “怎样进行教师发展”,是对教师发展方式的追问.教师发展的直接目的是教师个人能力的提升,但其核心或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专业化的教育或指导,提高教师对职业内容的整体认识,从而在行动上实现对“职业行为能力结构”的重构.关于教师发展形式,克拉夫特认为,师资培训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主要告诉教师该做什么的传统方式,二是让教师对教育构念以及自己的观念、价值观和假设进行批判性、反思性分析的批判理论方式.[3]前者即通过知识、技能、经验、技术信息的传授实现“补缺”或“成长”,后者则是以教师主体参与的批判性建构,强调自省.从这两个方面可以看出,教师发展的方式是多元化的.

综合以上对教师发展基本内涵的回答,高职院校教师发展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其教师发展源于教师教学与职业发展能力的补充与提升,这是由高职院校教师的基本特征决定的;二是其教师发展的内容包括教学技能、教学学术能力、研究能力及企业参与能力等方面;三是其教师发展的方式包括常规性培训、非常规培训、提供咨询指导及自我学习等.综合来看,高职院校教师发展是指高职院校不同类型的教师,以提升教学、研究及服务的质量为根本目的,通过学习、研讨、竞赛及自我省思,实现知识、技术、能力逐步提升的成长过程.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的内涵更为丰富、层次更为多元.

二、高职院校教师发展机制建设的实践逻辑(一)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的一般逻辑

1. 高等院校的组织同形

教师发展在国外高校中早已是教师(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内容.早在 1963 年,美国的密歇根大学就已经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我国高等院校中教师发展的活动早已有之,但直到 2012 年,教师发展才进入了与国外高校同步的组织化、专门化阶段.2012 年,教育部启动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设工作,在部委所属大学中重点支持 30 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截至目前,教师发展中心已成为这些学校的常设教师发展组织.它既源于组织之间的适应性模仿,也来自于外部环境的要求及社会的可接受程度.组织同形理论提供了相似环境中不同组织个体类属特征的一致性.高职院校作为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组织结构也在相同的制度环境中渐趋一致,与组织结构相符的组织行为也具有相似性.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发展是高职院校作为普通高等院校所应具有的一般组织行为方式.

2. 知识与技术的变迁

大学的核心功能是知识传承与创新,即知识的生产传播.教师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知识结构” 的更新,以适应知识传承与创新的不断变化.知识生产模式转型对作为知识创造主体的教师提出了知识创造、传播、获取及传授知识的方法等新要求.知识变迁正在改变传统的知识生产模式,在从知识生产模式 I 向知识生产模式 II 转变的过程中,知识体系的结构呈现出新的组织模式.作为知识生产的主体,其必然需要适应新的知识生产模式,进而进行知识体系与知识结构的更新.其次,信息技术革命正在主导着教育教学过程的一次颠覆性变革.在技术创新进程中,教与学的方式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变化.在线课堂、智慧教室、教学辅助技术等信息技术在高等院校教学中的成功实践,正在改变着传统的“教与学”的模式.一定程度上说,信息技术的应用正在颠覆对教学的传统认识.传统的“教师-学生”面对面的互动正在被“互联网+学习”改变.教师的教正在向学生的学转变,教师主体身份逐渐被解构,甚至消解.因此,如何合理利用互联网,如何确立信息技术广泛应用背景下的“教师教学理念”,成为高等院校教师角色合法性地位得以稳固面临的时代挑战.

3. 教学学术地位的凸显

1990 年,美国卡耐基促进教学基金会前主席厄内斯特·博耶提出“教学学术”的概念.教学学术是教师从教和学的实践中提取出中心问题,通过使用合适的学科认识论的方法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并将结果应用于实践,对结果进行交流、反思及同行评价.[4]在教学学术的语境中,教学不仅仅只是一种活动,而且是作为一个探索的过程而存在.教师是教学探索过程的参与者、解构者以及建构者,并作为客观的主体,及时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基于教育学学科知识的反思性评价.教师成为教学、教学体验及教学研究的统一体,并在教学过程中反思性地建构教育者的哲学.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师以“教书型”或者“学者型”两种类型出现,教学学术能力并没有成为高校教师的核心能力构成.但是,随着教学学术概念的提出及教学学术之于教师成长的重要价值,提升教学学术能力越来越成为一项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任务.以专门的机构推进高校教师教学学术能力,从而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更新教学理念与模式,逐渐成为一种得到高校普遍认同的改革趋势.

(二)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的特殊逻辑

1. 高职院校组织特性决定了教师发展的特殊性第一,从组织属性来看,高职院校具有双重属性,即高等性与职业性.作为一类教育组织,高职院校兼具普通高等院校所具有的高等教育属性与职业教育学校所具有的职业教育属性.二者构成了高职院校区别于其他院校类型的决定性要素,也决定了高职院校的组织行为既要遵循职业性的质的规定性,也不能脱离我国高等院校的一般要求.第二,从实践特点来看,高职教育具有典型的跨界性.姜大源教授认为,职业教育是一个跨界的教育.它跨越了企业与学校,跨越了工作与学习,即跨越了职业与教育的疆域,因此,职业教育不能只在“围城”中办学.[5]作为跨界的教育,高职教育及其组织需要在“职业需求-教育实践”寻找身份合法性获得的合理实践模式.

组织的任何一次变革都不是无序的实践试错行为,而是在特定规则推进与约束下进行的有序的目标实现过程.就高职院校教师发展来说,组织层面的“特定规则”包括高职教育的双重属性与高职教育实践的跨界性.高职院校教师发展需要二者的规范与约束,同时,在变革过程中不断建构这两个方面的实践形式.

2. 高职院校教师与学生的主体特性决定教师发展形式的特殊性

第一,教师的双元性.教师的双元性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教师知识结构的双元性与教师队伍构成的双元性.高职院校的教师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不能简单归于学术偏好的高等教育或者实践偏好的职业教育.长期以来,作为普通高等院校的高职院校,并没有形成专门的教师培养体系,其教师培养与本科院校一致,依赖于传统学术教育体系,以学科知识为基础,重视“学术”培养.但是,高职院校教学要求教师不仅重视专业的学科知识传授,更为重要的是对技术技能的要求,即双师素质(能力).此外,教师结构具有双主体特征.高职院校教师构成具有“专职”与“”的双主体性.这是由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与生产之间直接关联的基本关系决定的.学科专业知识与实践性技术技能的互为补充,提供了专教师队伍共存互补的先决条件.这从另一个方面也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的复杂性.

第二,高职院校受教育者及学习方式的特殊性.教师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有效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因此,教的对象——教育者的特征及学习方式为教师发展框架的基本内容.高职院校受教育者的身份正在经历由“学生”向“学习者”的转变,受教育者的类型结构日益复杂化.但是我国高职院校依然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诚然,中职毕业生具有中级工的资格,具备一定的技能水平,但普通高中毕业生则没有.因此,生源类别的差异,及生源知识与技能结构的差异,对高职院校教学实施提出了新的挑战.未来,高职院校将承担起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的责任,受教育者中非学历教育成员将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职院校教师的教育(培训)对象的多元化将成为必然趋势,由教育对象多元化带来的学习方式及内容需求的多样化是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这也暗合了高职院校实现由供给导向的“教决定学”向需求导向的“学主导教”转变.

3. 教与学内容(知识)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发展内容的特殊性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的内容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双重要求.教师发展的核心是如何实现教的能力转化为学的质量,其载体是构成教与学的各类知识.知识的性质决定了教与学的方式.当前,职业教育中关于“知识”大体可以分为“学科说”“技术说”“工作过程说”等几个方面.从本质上来说,这些观点主要将职业教育“该教什么”归结为基于学科化的科学知识和基于实践性的技术知识两大类别.职业教育所特有的特征是它以让受训者具备从业能力为目标.无论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其后都必须是一个熟悉工作岗位的阶段.因此,高职院校教学内容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双重要求,而且偏好于实践性知识.

技术知识的双元性提供了职业教育教与学过程的复杂性与多层性的基础.在教学内容双重性的前提下,高职院校教与学的过程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第一,教学场所的多元化.基于职业教育是跨界教育的前提,高等职业教育已经不是学术领域的高等教育,而是有两个甚至多个学习地点的高等教育,企业及工作过程更是知识产生的摇篮,知识的转换更多的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双向流动.[6]因此,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传统课堂与生产场所的二元教学场所形成了更为复杂的教学环境;第二,教与学的主体身份转变.随着教学场所的转变,基于课堂的传统师生关系转变为基于技术传授的师徒关系.教的主体由教师身份变为师傅身份,教师的教学能力转变为师傅的指导能力;学的主体由学生身份变为学徒身份,学生学习能力转变为操作技能;第三,教学方法因教学内容、环境的改变需要及时更新.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教学场所息息相关,在教学内容与环境等方面都出现变化的前提下,高职院校教学方法将随之而出现新的变化.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教与学的内容的改变更新了高职院校教学认识论基础,并且提供了新的认知框架.

三、高职院校教师发展路径与教师发展中心建设

(一)完善政府与院校层面的制度与机制建设

1. 政府主管部门完善政策安排,明确教师发展在高职院校中的地位,建立专项经费投入制度

第一,完善高职院校教师发展顶层设计,形成国家层面的主管部门与地方层面的主管部门分工负责的机制,重点推进教师发展的监督机制,引导并监督高职院校教师发展改革的方向,同时,探索建立有别于普通本科院校的高职院校教师资格框架;第二,改革师资培训机制,将高职院校常规性的“师资培训”工作单列,并对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教师进行分类指导,将定期培训、非正规培训(如竞赛等)进行统筹规划;第三,加大教师发展经费支持力度,国家层面应设立专项资金,各省级主管部门配套一定经费,扶持部分高职院校创新教师发展模式.比如 2012 年,教育部启动的部委所属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设政策安排中,向各中心分别资助 500 万元建设经费.

2. 院校层面完善教师发展机制

第一,院校层面要进行精细化管理看,推进教师分类,在教师分类管理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教师发展目标;第二,建立教师职业发展情况调查机制,做好教师职业发展需求调研,并形成教师职业成长相关的动态数据库;第三,完善激励机制与退出机制,通过鼓励引导、监测评估、警示警告,评估教师教学胜任力及职业发展潜力,为教师培训、转岗及聘任提供依据,核心目的在于推动教师主动参与教师发展相关活动.

(二)重点推进教师发展中心建设

1. 明确定位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的性质

教师发展中心是高职院校教师发展进入专业化阶段的专门机构.教师发展中心的性质在不同类型的院校有不同的定位.不同的院校对教师发展的定性,决定了教师发展中心的性质.从我国本科院校来看,他们将教师发展作为教师管理与学术研究任务的双重性质,因此,其教师发展中心将行政机构和学术机构的性质有机融为一体,成为兼具行政和学术属性的专门机构,从而发挥行政与学术的双重优势,有效地履行教师专业发展使命.[7]

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是承担教师发展专门任务的组织机构.有研究者认为,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从定位上讲应该是一个专业服务机构而非管理机构.[8]但是,专业服务机构忽略了教师发展中心是在教师发展专业化的前提下,实现教师发展活动的组织与管理目标.因此,教师发展具有双重意义,既要体现一般性的组织管理工作性质,也需要兼具教师发展学术研究的任务.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应被赋予一定的行政管理权力,形成以行政性为主,学术性是重要支撑,服务性是有益补充的复合性质.高职院校内部专职教学研究机构相对较少(尚未形成院校研究机构),专门研究人员的分散,通过赋予其学术性,可以充分发挥教师教学中心研究职能.这里的学术性不仅包括教师发展的学术研究,而且还包括教学咨询等学术服务工作.服务性主要涉及到教师发展中心的咨询服务及对外交流等方面的工作内容.

2. 确定教师发展中心的运行机制

第一,高职院校的教师发展中心应承担起组织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开展教师发展的学术研究、为教师发展相关事务提供咨询服务三个核心职能.第二,其服务的具体内容包括教师专业知识发展、教师教学技能发展、教学学术能力、师德与工匠精神及二级学院层面的教师发展设计等方面.第三,服务对象包括专职教师、教师及院系.其中,注重专任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重点加强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与教学法培训”,帮助这两类教师建立起专业知识技术-职业岗位知识需求之间的互通机制;服务于院系层级的教师发展体系建构.第四,教师发展中心的人员构成应包括专职的行政管理人员、学术研究人员,其中,负责人应由主管教学的校级领导担任,并设立专门的教师发展中心管理人员.此外,还应在二级学院及相关实习实践企业建设教师发展联络点,搭建人员队伍,建立“校-院”二级教师发展供需的信息沟通机制.通过教师发展机制建设,推动教师主动学习反思,避免教师的去技能趋势.

3. 教师发展中心质量保障机制

第一,通过定期调查与教师自主填报相结合方式,建立教师发展信息资源库,精确定位教师发展诉求,为开展大规模教师培训及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辅导与咨询服务提供参考;第二,建立过程监控机制,形成教师发展登记制度与回访制度,及时反馈教师发展组织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并构建完善的教师发展过程监控;第三,教师发展中心应建立教师发展年度报告制度,以数量化与案例形式为主,以资源平台数据为支撑,总结教师发展经验,形成学校教师发展咨询报告,为教师聘任制度改革提供参考;第四,建立教师发展中心自评制度,并引入第三方参与评价.教师发展中心的评价制度主要针对教师发展中心运行情况进行专项评估,主要包括组织目标完成度、组织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及科学化,以及教师发展中心人员的个体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潘懋元,罗丹. 高校教师发展简论[J]. 中国大学教学,2007,(1):6.

[2]饶从满. 教师发展若干基本问题辨析[J]. 中国教育学刊,2009,(4):34.

[3]乔南希·P. 克拉夫特. 去技能化的困境:一个师资培训者的反思[A].[美]乔伊斯·P·高尔,M.D.高尔,沃尔特·R·博格. 教育研究方法实用指南[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93.

[4]王玉衡. 试论大学教学学术运动[J]. 外国教育研究,2015,(12):26.

[5][6]姜大源.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经验与规律[J]. 职业技术教育,2011,(19):6-7.

[7]别敦荣 李家新. 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性质与功能[J]. 复旦教育论坛,2014,(4):45.

[8]黄华.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J]. 职教论坛,2014,(30):19.

(责任编辑:于 翔;责任校对:赵晓梅)

Double Logic and Reform Path of Vocational College Faculty Development in China

LI Xiaowa

(Shunde Polytechnic,Foshan Guangdong 528333)

Abstract:Faculty development(FD) of vocational college shows a new character of professionalization, however it is at the beginning of professionalization. FD of vocational college could be limited by the general logic of regular HIES such as organizational isomorphi,changing of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and teaching academic, and also limited by the special logic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uch as organization property,the character of the faculty,The student and the teaching content. Based on these facts,in the stage of professionalization,it is necessary to make policy of FD of vocational college for government,to start some innovation and reform to improve FD for vocational college. Especially,the center of FD should be built for vocational college,in order to promote tranorm to organization and specialization.

Key words:FD;center of FD;double logic;vocational college

该文结论:本文论述了适合高职院校和双重逻辑和改革路径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教师发展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教师发展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机制
摘 要以优化产业结构、增加经济效率的供给侧改革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任务和新挑战 高职教育存在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不匹配、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人才培养过程单一以及“软件设施&rdquo.

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
黄华俊(湖南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摘 要管理学原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和实践能力 文章遵循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分析了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当代高职院校教师思政工作的重要性
张长永(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 淮安 223003)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 16871j cnki kjwhc 2018 12 005摘 要 高职院校.

卫生类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身份认同
摘要卫生类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身份认同研究作为职业认同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本文简要概述国内外有关教师职业身份认同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其基本内涵和结构……方面进行阐述,并结合卫生类高职.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