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期末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清代大才子袁枚随园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与清代大才子袁枚随园与其范围考略有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清代大才子袁枚随园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2

清代大才子袁枚随园与其范围考略,该文是清代大才子袁枚随园方面有关在职开题报告范文跟袁枚和才子袁枚随园和范围方面专升本论文范文.

清代大才子袁枚随园论文参考文献:

清代大才子袁枚随园论文参考文献 西部大开发杂志大科技杂志健康大视野杂志毕业论文题目大全集

风流才子的生平事略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晚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等,康熙五十五年三月初二(1716年3月25日)生于钱塘(今浙江杭州),乾隆四年(1739)考为进士,被授翰林院庶吉士,开始步入仕途.三年后离开京城,赴沭阳(今属江苏)、江宁(今江苏南京)等地担任知县.袁枚为人正直善良、为官勤于治政,所获声誉较佳,但因封建官场约束羁绊较多、恶习根深蒂固,故对于像他这样的知识分子官员来说,内心世界的矛盾、烦恼和苦楚等,在当时官场上究竟又能向谁轻易地倾述?

乾隆十三年(1748)冬天,无意仕途的袁枚辞官归里,离开了充满是非和倾轧的官场.之前因其曾在南京做过官,十分喜爱当地的山川秀色及人文氛围,故在相中该城清凉山东迤余脉小仓山(注:今五台山一带)麓江宁织造隋赫德的园墅“随园”后,遂以“三百金”购为己有.相传该园故址之一部分,早先尝为明末文人吴应箕(1594—1645)寓居金陵时的私家园墅“吴氏园”.文学名著《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上人后来购得此地并加以修造,雍正年间该园因其父曹頫(1695—?)获罪被朝廷没收,划拨给继任江宁织造隋赫德所用.

袁枚接手随园之际,“园倾且颓弛,其室为洒肆,舆台嚾呶,禽鸟厌之,不肯妪伏,百卉芜谢,春风不能花”,呈现出荒败景象.他对此进行了精心规划和整建修造,并将之更名为“随园”(注:寓意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等).经过袁枚辛勤操劳,该园环境变得更加清秀幽寂,风光十分诱人.这在袁枚的《随园记》等相关文献中多有记述.他还在《随园诗话》中声称:“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有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但因《红楼梦》只是一部通过概括、提炼和升华而创作出来的现实主义小说,并不是非虚构性作品,其中不止曹雪芹在南京一地所见所闻的影子,加上迄今仍缺乏颇具说服力的史证支撑,故学术界人士对此说法一直存有不同看法.

袁枚对古都金陵充满了深厚的情缘,辞官退隐、卜居随园将近50载,修身养性,怡然自乐.随园除有“小仓山房”外,还有“金石藏”“环香处”“小眠斋”“群玉山头”“绿晓阁”“柳谷”“牡丹岩”“菡萏池”“双湖”“渡鹤桥”“澄碧泉”等20余处迷人景致,既体现了他的造园美学思想,也成其心中的诗意栖息地.“无求便是安心法;不饱真为却病方”.园内小仓山房所挂楹联“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似若神来妙举.当时一些文人骚客常来此园,与袁枚一起文宴雅集,放飞心绪.现存不少昔人吟咏随园的诗文等皆朗朗入耳,堪称脍炙人口.此外该园重新葺治后,一度成为古都胜境.旧时每逢春秋佳日,慕名踏访者络绎不绝.清代文人梅曾亮(1786—1856)一度感叹:“因园中四时皆花,益以虫鸟之音,雨雪之景,因之游人不断,盛时年游人量达十余万人……”

晚年袁枚寓居随园期间,有时亦外出观山游水,不少见闻感受都留存其著述中.多才多艺的他毕生撰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新齐谐》《随园食单》等大量著述,在文艺、评论、美学和饮食等方面均产生了较大影响,又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乾隆年间“江右三大家”,屡为后人赞道.寓居随园时的闲情逸致生活,对袁枚来说确实很有意义.假若他继续留在官场谋事的话,或许中国文化史上又将缺少一位杰出的文才.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即1798年1月3日)袁枚在金陵仙逝后,就随缘安息于该园内今百步坡上.

图画世界中的秀美景致

斯人逝后故园尚在,但随着沧桑变迁却逐渐圮败.撰有《< 随园诗话> 批本》的文人伍舒坤在嘉庆二十四年(1819)造访时,映入眼帘的随园“则荒为茶肆矣”.道光三年(1823)文人麟庆亲临后,亦留下了《随园访胜》图文:“园虽荒而景如故”“寻径抵园,则见因山为垣,临水结屋,亭藏深谷,桥压堤短,虽无奇伟之观,但得曲折之妙,正与(袁枚)小仓山诗文体格相仿”.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江苏南京)期间,随园为夏官丞相寓所,后因清军围城被太平军平垦为田,这一江南私家名园最终不存于世,不过却留下了“随家仓”“百步坡”等地名.随着南京城市建设不断发展,这一带相继筑路、建造五台山体育场和不少房屋等,坡丘高度被削低.“离园仅百步”的袁枚墓茔亦在1973年因为建造五台山体育馆而最终消失……如今已无法再现旧时随园的自然地理风貌了.

笔者尝见过多帧反映随园的历史图画,如与袁枚同时代的画家汪荣所绘《随园图》画卷(现藏于同济大学图书馆)等,让这一历史名园景致得以再现于世.见过随园遗貌的袁枚族孙袁起(生卒年不详),在同治四年(1865)亦据历史记忆重绘一幅《随园图》画卷(现藏于南京博物院).尽管传统绘画不如摄影成像逼真,但因该图主要借鉴了“舆地图”之类的写实构图技法表现,故常为人们津津乐道.袁枚之孙袁祖志(1827—1899年,字翔甫,系袁通之三子)还在光绪十二年(1886)慨然为此图题跋,称从兄袁起所绘“颇不失庐山真面”.笔者又欣赏过道光二十一年(1841)袁起绘制的另一幅《随园图》画卷(现藏于民间),比较两图描绘颇为相似.此外,南京市博物馆亦藏有一件道光十九年(1839)袁起绘制的《载酒访随园图》画卷.由于道光年间该园尚未被太平军平垦为田,可见袁起所绘园景应是比较客观真实的.

现就让我们一起坐南观北、静心品读袁起同治年间重绘的《随园图》,但见昔日园门在东北隅,园内亭、轩、阁、廊依山势而建,小桥流水,曲径通幽,林木花草,清秀葱郁,借景生境,别具妙意.悠然造访西南坡的“天风阁”,凭栏纵情四眺,感慨八面来风:钟山、鸡鸣山、清凉山、四望山、卢龙山、莫愁湖、玄武湖、冶城、长干寺塔、雨花台等,金陵山水诸胜尽收眼底,令人沉醉于山色乐趣之中,尽享林泉幽胜清福……通过图文史料可见,该园另一特点是不起墙垣、深融于山野之间,此外还有“水田、菜畦百亩”.四季景色变幻,相映成趣,颇具田园风韵.

该图中标有“ 柴扉” “ 藤花廊”“诗世界”“悠然见南山”“神情之洞”“蔚蓝天”“芙蓉屏”“先茔”“永庆寺”等景名,作者在画面右首款识“随园图.同治乙丑(即同治四年,1865年)仲春日,袁起画”,左侧有袁祖志在光绪十二年(1886)的题跋.袁起还在《随园图记》中将该园胜境娓娓道来:“金陵北门桥,迤西半里许,俗号干河沿……过红土桥,即为随园,柴门向北.入扉,缘短篱,穿修竹,行绿阴中,曲折通门.入大院,四桐隅立.面东为三楹,筦龠全园……”

值得一提的是《随园图》画卷作者袁起,字渭渔、味渔,号竹珪、竹畦,曾任江苏县丞、安庆府经历(六品官).他自幼承继家法,随父袁烺习画,尤擅山水小景,著有《画延年诗稿》《画延年室词稿》等,画作有《瞻园侍养图》《沿江炮台图》《印心石屋图》等.在该画创作中采用俯瞰视角和近乎“白描”手法,严谨构图,精工细写,用绘画叙事方式倾情描绘昔日随园的形胜美景.“放鹤去寻三岛客,任人来看四时花”.如今人们欣赏该画卷时,仿佛依然能够感悟到袁氏故园的鸟语花香,以及文人骚客的酬唱袅音……

随园故址之大致范围

由于原始史料较缺乏,人们对随园历史风貌及大致范围等已无法详考了,仅可凭藉一些图文史料略知一些.如乾隆十四年(1749)三月袁枚撰写的《随园记》云:“金陵自北门桥西行二里,得小仓山.山自清凉胚胎,分两岭而下,尽桥而止.蜿蜒狭长,中有清池水田,俗号干河沿.河未干时,清凉山为南唐避暑所,盛可想也.凡称金陵之胜者,南曰雨花台西南曰莫愁湖,北曰钟山,东曰冶城,东北曰孝陵,曰鸡鸣寺.登小仓山,诸景隆然上浮,凡江湖之大,云烟之变,非山之所有者,皆山之所有也……”他还撰有若干补记及《随园二十四咏》等,袁祖志亦撰有《随园琐记》……

笔者在实地踏访这一带地理风貌后,又补查到一些相关史料.据民国《日报》等载:随园圮废后,袁枚后裔曾在小仓山南岭及北岭之间、今广州路上的“园(遗址)之中心”,竖立一个记述随园的石碑“以为标志,藉供文人雅士之凭吊”;而“位于本市干河沿(注:含今金陵中学北侧一带)之西”的随园遗址,1935年因为辟建广州路等被征用土地四十亩,其中的该石碑亦被拆除;1936年袁枚曾孙袁诚与五世孙袁栋因为该园地产纠纷引发诉讼,经江苏高等法院第五分院二审判决:随园遗址“二百二十亩五分五厘一毫八钱”(注:折合约14.7万平方米)地基,判归袁诚、袁栋共有.笔者虽未见到界定该园范围的地契等原始凭证,但据民国南京特别市土地局1931年12月18日第八三号关于《袁栋呈请补契案》公告所示:“案据袁栋呈称:有祖遗坐落本京百步坡仓山,即随园故址地方地产,契据遗失,呈请补契等情前来.经本局派员勘丈,该地东至金陵大学(注:今南京大学前身)水塘,及黄姓杨姓(人家土地);南至永庆寺田地、广善堂义冢、生生堂地、杜姓李姓杨姓方姓(人家土地)及继芳堂界;西至何姓胡姓张姓苗姓(人家土地)界;北至小桃园红土桥马姓(人家土地),及市(立)疗养院地、乐群公司地、张姓(人家土)地,面积二百二十亩五分五厘一毫八丝.合行布告周知,如有利害关系人,对于上述地产,声明议异,应自布告即日起,于一个月内,提出理由书,以凭核办.特此布告.”可知当时法院是按南京市土地局勘丈的随园地基面积为“二百二十亩五分五厘一毫八钱”宣判的,袁家祖产随园地基范围并未因此公告颁布后发生过什么变化,随园地基基本范围由此便可基本确定.故笔者在现代童寯等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图文史料推测认为:

昔日随园地基范围应包括园林、田地等部分,东侧大概以距北门桥约“二里”、今南京市儿童医院一带为界,南侧约以袁枚墓址至永庆寺(注:今五台花园或为其核心区域)一线为界,西侧远及乌龙潭,北侧约以今青岛路江苏省档案馆至南京师范大学一线为界;该园东西走向以五代杨吴城濠故址(注:据清末民国南京地图等史料记载,当时该水道尚存,但某些地段已经淤塞)凹地为轴线.整个园区在总体上呈东西偏长、南北稍短之形态,方圆约在数百米不等的范围内,民国以后因建广州路又被分为小仓山南岭和北岭丘坡两块区域.

撇除随园百亩田地后, 园林(注:含亭、台、楼、阁、廊、桥等)构筑应以小仓山南北岭之间的东西向凹地为核心区域(注:大约从今随园大厦至南京脑科医院东部一带),主要建筑分布于小仓山北岭南坡,其中园内三楹主室小仓山房“居北山之岭”,南岭之畔还有“天风阁”“山半亭”(注:一作“半山亭”)以及“六松亭”等景观,山凹间则有水塘、溪流、桥堤等.另据民国《新京备乘》云:“入(随)园必循山坡迤逦而下,固天然形势也.东北数百步,有红土桥,时达官硕彦来访者,至桥即降舆,穿林而入.”《石城山志》亦载,红土桥“桥东南有美国所设汇文书院(注:今南京大学前身)……与马林医院(注:今鼓楼医院前身)、英女士贵格书院相鼎峙也”.故按图文史料索骥可知,过了红土桥(注:1938年该地名尚存)后,依次可见随园东北隅的“柴扉”、园门大概就在今青岛路旁一带;而随园之中心大约处于今古南都饭店附近,西北侧有梅树五百株的“香雪海”很可能就在今宁海路偏东至南京师范大学校园、脑科医院一带;袁枚生前经营的百亩田地,多半分布在永庆寺以东、袁枚墓以西的山凹间;而“干河沿北”的袁枚祠堂则位于今随园大厦北侧附近,1935年前后已呈“破椽一楹”“残碣断垣”之荒颓景象……

至于今人对随园大致范围仍然存有某些不同看法,如有的认为应“南到汉中路北,北到广州路南,东到红土桥,西到乌龙潭”.笔者认为这或许与实际园况有所出入,亦可能与清中以来某些文人凭藉印象或前人叙述、未必十分细致准确地描述该园历史原貌的文献等具有一定关系.

上文点评,此文是一篇关于袁枚和才子袁枚随园和范围方面的清代大才子袁枚随园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清代大才子袁枚随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大才子为何只活了27岁
□王 芳一直想写王勃,却不知该如何下笔,因为对于我来说,王勃一直是一个谜 王勃只活了27岁,据史书记载他是因溺水之后受惊吓而死的 这个死因好意外啊,至于是怎么溺水的,又是怎么受惊吓的,我找了好多书籍,.

谈袁枚《苔》
摘 要央视的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自开播以来,迅速走红 许多不为人知的诗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传唱度很高 其中有一首袁枚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听后.

袁世凯大公子袁克定的残烛晚年
承泽园里的怪老头干瘦、矮小,穿一身长袍、戴一小瓜皮帽,拄着拐杖,走路一高一低瘸得很厉害,一个脾气有点怪的老头——这就是袁克定留在我脑海中的印象 后来有一部描写蔡锷将军反对袁世凯.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