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大学教师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和敬畏教学大学教师应有的情感态度方面论文例文

主题:大学教师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24

敬畏教学大学教师应有的情感态度,本文是大学教师硕士毕业论文范文与敬畏和情感态度和大学教师方面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教师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教师论文参考文献 教师教育教学论文中国大学教学杂志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论文教师教学论文发表

一、大学教师必须敬畏教学

大学教学的本质是培养人、完善人和提升人,教书育人是大学教师的天职,“大学教师的首要而直接的职责是从事教学和育人”[1]1“教师首先要认真对待教学,充分准备,把课讲好”.[1]1“一名真正承担起教学责任的大学教师将会把教学看成自己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为理想的教学而不懈努力”.[2]教师对教学的理解度、忠诚度和自觉度决定着教学的终极结果,只有教师对教学予以充分尊重和积极付出,教学责任才能得到落实,教学的核心地位才能得到实际确立,没有教师对教学的完整理解并待之以宗教般虔诚,教学的应然使命很难实现.敬畏教学是大学教师应有的情感态度,也是大学教师应该自觉修炼的教学境界.所谓敬畏,包含敬重、严肃、专一、谨慎等意,对教师而言,敬畏是出于神圣信仰而发自内心的自觉意识和行为态度,是人在法律之外的自我立法和精神自律.大学教学是使人之成人的价值引导和文化熏陶活动,是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走向高尚、智慧、成熟、理性、文明的事业,大学教师只有以敬畏的情感态度认真理解教学、尊重教学并严肃认真地开展教学,才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才能为社会进步和文明提升源源不断输送新生力量.大学教学本身所具有的科学性、价值性、严谨性、严肃性和神圣性特点也决定了大学教师所从事的教学事业是高尚的精神创造和不懈的生命塑铸,教师以敬畏之心对待教学中的一切,专一敬业,教学的应然使命及其*道德就会得以弘扬,教学才不至于滑向功利,才会避免亵渎、慢待和漠视教学的行为发生,敬畏教学是大学教师尊重教学、热爱教学和做好教学的起点.

大学教师敬畏教学包括其应有的教学信仰、教学良心和教学品位.教学信仰是教师对理想教学及其价值的极度尊重,坚信教学的本根性和为善性,并始终将其尊奉为个体的教学行为准则;教学良心是教学道德观念在教师个体心中积淀的自我道德判断和评价意识;教学品位是指教学的质量、水平及其内含的气质与价值.三者密切关联、相互影响.教学信仰是建立在一定观念和行为认知基础上的特殊心理状态,反映出教师心灵定位及精神力量,它直接指向教学生活,引导与协调着教学中的教师个体思想与行为.教学信仰体现为内在的心系魂牵和须臾不怠,而不是空洞的说教,它彰显着人文力、道德力和内驱力,表面看难以准确描述和清晰界定,但没有信仰的教学所反映出的精神苍白及忽冷忽热却是显而易见.教学良心凸显教师内心的自我评判和调节.大学教学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能、培养学生情感和价值观、完善学生人格的综合过程,该过程主要由教师具体执行和完成,教师的教学态度决定了教学最终效果,教学的特殊性及其重要意义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应然道德规范具有自觉意识和情感认同,对实际教学行为的道德状况能够进行自我把握、自我调控和自我评价.可以说,教学良心是教师超越功利的情感化、意志化、习惯化的行为准则,它具体规约着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行为,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履行教学职责和教育使命,避免消极心理和不道德行为发生.教学品位是对教学过程和效果的现实考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锤炼优秀教学品质,积极追寻大气的教学效果意义.实践上,教学是教师知识、智慧、品德的综合展示,教师教学品位高低对学生影响深远,理想的教学活动应该是有意义、有智慧、有价值的生命成长活动,教师须用积极负责任的心态去审视和走进教学,去探寻教学和学生成长真谛,创新教学理念与方法,实现师生共同成长.总之,敬畏教学是一种以信仰为魂、以良心为法、以品位为核的精神自觉,敬畏教学必须从培植教学信仰、笃守教学良心和提升教学品位做起.

二、道从心:培植教学信仰

(一)教学需从教师内心宗奉出发

朱熹认为:“心者,人之知觉,主于身而应事物者也”[3].教学有道,道从心生,大学教学的规律、信念、方法、精神智慧等等可谓大学教学之道,教师是传道主体,这些道若不主于教师内心与真心,或者不是发自教师内心的坚信、坚定和坚守,则道游心外,道亦远人.教学要遵道而行,教师必须由心做起,从心培植教学信仰.外在地看,今天的大学教学正处在新理念、新方法、新手段的滚滚淹袭和狂“轰”乱“炸”之中,教学看起来新章迭出、各显“风流”,实质上与教师内心宗奉有无关联,教师怎么想、怎么教、效果如何恐难乐观估计.不可否认,当代大学内外已经比较缺乏让教师安心教学的氛围,大学多元目标追求及其评价导向让教师难以对教学聚精会神,教学工作仍然没有改变外热内凉和支离破碎状态,教学的程式化、技术化和数量化不同程度遮蔽着教学的终极价值,“高等学校的课堂教学中偏离学生的世界,以致学生对课堂教学无法感知其意义,使学生缺乏对课堂教学学习动力与认同性”[4]的现象仍不鲜见,教师对教学的取向日趋“现实”,教学总体上仍然表现为职业过程或任务性存在,教师教学信仰日趋淡然也是不争的事实.雅斯贝尔斯(KarlTheodorJaspers)说[5]:

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教育的目的在于让自己清楚当下的教育本质和自己的意志,除此之外,是找不到教育的宗旨的.

国内也有研究者认为:“大学教师具有‘经济人’、‘社会人’、‘道德人’‘学术人’四重身份标识,其中‘道德人’身份是贯穿其中灵魂和关键”[6]60,“没有道德力量的干预,‘经济人’、‘社会人’、‘学术人’就会偏离轨道、出现异化”.[6]61道德是信仰的底线,显然,“只有敬畏教育的教师,才能摆脱名利的桎梏,将培育新人作为使命与追求,献身教育事业”.[7]

洪早清董泽芳:敬畏教学大学教学实质上是求真、达美、向善的人学,教师有崇高的教学信仰,才能真正理解教学、认同教学、热爱教学和追求教学,才能不断激发自身内在潜能用心于教学,才能自觉地感知和践行教书育人使命,才能勇于面对和战胜教学的种种艰辛困苦,并乐意为教学做出牺牲和奉献.大学教学过程具有鲜活生命感、高度责任感和强烈使命感,教师对于教什么、怎样教都应该源于自己内心对教学应然价值的主体观照和判断,而非不自觉的、盲目被动的应对.教学有信仰,教学认知、判断、决策才会有明确依据,教学才会有感觉和动力;教学有信仰,教师在教学中才能更多地重视和关注人的精神成长和生命完善;教学有信仰,教师才能超越功利并在众多的抉择和权衡中,保持努力钻研和琢磨教学的持续自觉;教学有信仰,教师会常怀尊重教学之心,常系教书育人之责,主动应对复杂教学中的种种艰辛和繁剧,把教学当成自己安身立命、矢志不渝、行之弥坚的终生寄托.

(二)提升教学要注重培植和加强教师的教学信仰

教书育人是大学本分和初心,大学教学缺失信仰支撑便会走向迷失,改变教学在大学的尴尬局面首要在于培植和加强教师的教学信仰,引导教师重拾教学信仰,做有信仰的教学.教师教学信仰不是天生具有,而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体验、感悟、反思、凝炼和提升的结果,合理的教学信仰总是基于对教育内外关系的科学认知和深刻把握,基于对教学观念和实践行为的反思和批判,基于时展要求对教育教学的探索和创新,基于榜样的示范和价值引领,基于教师教学境界和生命成长深入理解而逐步建立起来.作为大学组织,尊重教学、尊重教师、尊重和发挥教师的教学自由是促进教师树立教学信仰的重要前提,“教师教学发展之所以强调‘教学’,出于明确人才培养是大学和教师承担的根本职能,是高等教育的本质,促进和改善教学品质是核心要素”.[8]高校都应积极推动教师以真实课堂为中心去探索、发现和总结提炼,为教师教学发展创造自由空间和温暖环境,凸显教师在教学改革和教学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支持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大胆试验和合理创新,培养教师的教学情感、教学责任和教学良心.就教师个体而言,准确理解自己的职业和角色定位,透彻认识教学与学生及社会发展的关系,自觉履行教学责任与道德要求,加强自主探求和自我省察,在不断的躬行践履与认识升华中增进对教学的情感和生命融入,教学信仰才能逐步培植起来.

三、德从爱:笃守教学良心

教育本质上是德性实践,教师从教,立德为先,师德修养源于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热爱和对学生的挚爱,爱是教师遵德的基础和先导,无爱师德便空心化,正所谓德以爱为基、爱重行以彰、行之善则真.教学良心是教师道德在个体教师心中的内化意识和自觉情感,体现为教师的自我规范、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有良心的教学总是充溢着爱的温润,反之,无爱的教学往往易生违背良心的行为.大学教学过程复杂而又影响深远,当教师主授一门课程及其走进课堂,相当程度上他就是该课程和课堂的主宰者,他对教什么、怎么教及教得如何具有相当的自主权,他在意什么、关注什么、坚持什么、达成了什么,个中良心的自律显得尤为重要.进言之,人是教学的出发点,了解、尊重并乐育学生是教师的本分,学生的完善和发展是教学的旨归,教师对学生成长负有神圣的道德和社会责任,社会对某所大学寄予期待,家长选择某所大学让孩子读书,学生选择某个专业学习,大学让某某教师走进课堂等等,都是建立在组织公信和个人诚信基础上,此种公信和诚信最终是以教师的责任心担保,换句话说,大学教学在一定时空内要靠教学良心为教师的教学意念和行为“立法”,外在的教学规章制度约束与修正力毕竟有限.教学良心的形成源自教师的教学认知与实践体悟,有良心的教学不是率性而为,是教师切实将教学过程塑造成为对学生负责、对学校和社会负责的严谨实践行动.

(一)理解课程是教师上好课的必要前提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和教学基本媒介,关注和理解课程本身是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大学课程不管其建设范式和存在形态如何,都是从某个方面、某种角度反映一定的国家意愿、大学理想、知识技能、学术积累及人格化的精神,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教师是其所教授课程的代言人,课程预设的全部意义经由教师的理解和重构才有可能由静态转化为动态,由潜存转化为显在.教师对课程意义的准确解读和深度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情感性、灵动性、生长性和德化性才能得以彰显,课程教学才可能超越符号认知而完整凸现其学习意义与生命价值.设计得再完美的课程必须有赖教师的合理把握和清晰传导,如果教师只是机械地执行课程,则很难做到对课程的价值关怀、意义追寻和恰当取舍,更难体现接近课程本意的针对性和鲜活化教学,课堂延伸性和生成性也无从谈起.教师怎么理解课程关乎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发展,教师的课程态度、课程视野、课程情境意识及课程判断能力直接影响教师教学认知和行为,并与学生学习过程密切关联.当代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对大学课程固有结构正在发生着消解影响,个性化和数字化学习需求塑造着新的课程形态,教师理解课程必须融进时展新元素,在动态中处理好教师与课程的关系,将课程的多重意义完整而持续地通达学生心灵.同时,教师理解课程的过程也是将自己的教学观念、认知智慧、专业素养、生活阅历、教学感悟、人格精神等不断融进课程之中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完善课程角色的过程,教师与课程相互融入,既能促进教师生成“自己的课程”,又能打造出适合学生学习的课程.

(二)教师要善于“读懂”和“发现”课堂

课堂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核心场域,教师要善于“读懂”和“发现”课堂.“课堂上的大学教师最紧迫的任务是如何让学生愿意与之沟通,并且相互信任.”[9]大学课堂是由教师、学生、教学任务、教室环境、教学形态等因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师生共同成长的特殊生活空间,也是大学演绎知识之美、学术之美、精神之美和生命之美的舞台.师生关系是课堂中的核心关系,课堂活动不是脚本式表演,而是师生的共同创造,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等多元要素的良性互动与互构,是师生思想的激荡、情感的陶冶和生命的交响.今天,大学课堂已经是教师和学生协同学习、进行知识对话、涵育生命成长的殿堂;教师不是课堂惟一主体,学生也是课堂主体,教学是教与学两个主体的交往互动,教师的课堂身份由“授业者”、“布道者”向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服务者、评价者等多重角色转变,师生关系由森严趋于平等;课堂教学不只是知识传递,还有方法之教和人格精神养成,不只有学生成长,还有教师成长;课堂教学从来都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教学有方而教无定法,善于学习、善于机变、善于创新才能不断升华课堂生命.

读懂才会有发现,“发现”课堂是教师基于课堂本位的教学理念、思维路径、方式方法等的实践探寻和思想凝炼,是教师基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对课堂进行再审视、再理解和再建构,从而形成接近课堂本质的、具有个性的课堂逻辑和价值取向,打造出教师个人课堂特色和教学风格,创生“自己的课堂”.“发现”课堂不仅有助于教师形成敏锐的课堂知觉和课堂机智,其过程既是引导学生乐学的教学过程,也是教师在教学上自我发现、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课堂教学永远是千变万化的能动的系统运作,“发现”课堂要道在于教师专注课堂、关注课堂全部、在意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围绕课堂实践琢磨课程、琢磨学生、琢磨理念方法、琢磨学习过程、琢磨矛盾问题、琢磨效果意义等,在课堂实践的自主磨砺与体验中不断解悟课堂价值和教学精神.

(三)教师要在教学研究中不断适“变”、应“变”和求“变”

当代大学正处在变革中,教学变得越来越不简单,教师要不断适“变”、应“变”和求“变”,需要教学研究的支持和导引.教学研究是对教学现实的反思与剖析及对理想教学的探求与追寻,是教师理解教学、生聚策略、孕育智慧的专业行走.“教学研究应当融入大学教师日常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之中,成为大学教师的一种专业自觉、专业生存智慧和专业生活方式.”[10]本质上看,“大学教学是一种较为独特的学术活动,体现了学术活动的基本特点,呈现出问题性、研究性、文本性与可交流性特征”.[11]“会教”离不开“研教”,“大学教学学术性要求教师把‘在教学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进行教学’作为教学工作的一种基本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担负学者的使命和责任”.[12]从实践视角审视,教学与研究彼此通融,教学活动中的教师既是传导者也是研究者,教师开始教学行动,即开启了教学研究历程,教师只要心在教学、想上好课,就会不知不觉介入教学研究.教师不单是传授已有知识,还要讲出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识、自己的深度钻研和价值判断,有人甚至断言:“确切地说,在教什么的问题上,大学教师并不是讲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讲解自己独特的思考”.[13]“怎样教”则蕴含着教师为达成良好教学效果,围绕所教课程、教学对象、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相关要素的相互关系及恰当呈现应付出的系统筹划和精细运思.当今,互联网、智慧教育、大数据正在深度改变大学教学理念、教学关系、教学形态、教学方式等等,实际教学活动更需要教师根据对象、环境变化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及时调整教学思维,创造性地设计学习活动,不断根据教学进程调适教学设计,把脉学生的学习,在跟踪研究中不断提升“教”的内涵与品质.

优质的教学一定是教师认真研磨出来的,教而不研,教学中缺乏研究过程,课堂便会板僵而无灵趣.教学研究对教学和教师具有双重塑造功能,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直接目标是分析教学、改进教学、创新教学,最终体现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效果上.何况,大学教师的教学成长具有阶段性,好教师、好教学在于能动的积累和建构,教学研究能够不断激活教师的教学思维、拓展教师的教学视野、诱导教师的教学追求、增进教师的教学及学术素养,是教师教学智慧和实践理性探寻之旅.教学研究能让教师更快更全面懂得教学是什么和意味着什么,能促使教师把教学理解为为教而学、教中求教,做真实的教学研究,研究真实的教学实践,追求真实的教学.

四、行从养:提升教学品位

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用高雅的言行举止感染和影响学生,王夫之言:“师弟子者以道相交,而为人伦之一,故言必正言,行必正行,教必正教,相扶以正”[14].养行是教师对个人教学行为品格的持续自我教育和提升,大学教学处于教育的高端,是一项兼具育知、育能、育人、育魂的复杂而又高尚的事业,既要关注教学对人的外在生存与生活意义,又要重视教学对人的生命完善及人性的充分涵育,教师是基于经验教学还是基于理解教学、基于任务教学还是基于信仰教学,其过程和结果大不一样.一定的教学品位常常被看做是教师养行的结果表征,卓越教学需要教师回到教学本身不断学习、体悟和自觉转化,持续养成优秀的教学品行.养行是教师追求高品位教学的必要途径,教师养行主要通过重行和践行来体现,在行中学、行中思、行中悟,懂教是基本,会教是保证,善教是品位.

(一)注重凝炼教学思想

教学行动受思想支配,离开思想的把握,教学必将成为没有灵魂的空壳.大学教学是一种专业性、自主性、思辨性和探究性鲜明的人才培养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动态、适变、求新是大学教学的时代格调,好的教学一定要有先进的教学思想指导引领,有思想的教学才显得通透、严谨,才有底气.教师的教学思想来源于理论认知、借鉴运用、对话共鸣、感悟凝练,坚持学习和实践反思,对当代大学教育教学理论保持一定的敏感、知觉和批判思维非常有利于教师认识和把握教学,帮助教师正确判断什么样的教学才是合理的、科学的,明白自己教什么、怎样教及为什么教,且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更能有助于教师理解、形成和丰富自己的教学思想,更能理性地自我引发和建构良好的教学品格.当代大学教学越来越注重赋予学生学习方法、激发学生思考和领航自主学习,养成创新精神和发展创造能力,教学活动日益体现其情感性、启思性和创造性,日益成为学生认识自我和主动发展过程.思想有多高,教学就能走多远,有教学思想的教师对教学意义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和实践取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该干什么,教学导向明晰,过程从容和谐,教师自我感和愉悦感强.如今,在真真假假的教学理念扰攘中,先进的教学思想还能帮助教师增强教学定力、驾驭复杂的教学需要,倘若缺乏必要的理论武装和正确的思想支持,视野受限,观念僵化,方向迷离,教师很难激发教学和释放心灵自由,容易陷于盲目仿效或莫名焦虑,甚至自己都难认同自己,进而造成自我的丧失和行为偏离.

(二)用心积淀教学魅力

教学魅力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凝聚升华出来的独特的能吸引学生的教学力量.提倡有魅力的教学是坚守教学信仰和教学良心的必然要求,无论教师多么热爱教学、对教学多么有责任心,如果课堂教学不受学生欢迎或效果差强人意,不可避免造成角色残缺或人格塌陷.敬畏教学不仅指教师要把精力投入教学,慎重对待教学,还要把具体的课上好,把教学做优,做得有味道有魅力.好的教学具有不同的理解,但能不能吸引、感染和影响学生发展并较好地实现教学价值则是共通的判断依据.

人格上[15],教师应通过从内心的品德到外在的仪表、从思想到言行,在学生面前建立表率、树立楷模,用社会所要求的理想、信念、品格、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通过言传身教,以良好的道德人格和心理品质影响学生的情感、意志、品行、性格,塑造学生的灵魂,不仅影响学生在校的学习和成长,还将影响学生一生的生活道路.内容上,知识是教学魅力发生的基础,大学教学应该积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更为有效地促进知识传递和阐释,但不能因为信息化而对知识传授轻描淡写,更不能误读学生的主体性而放任其行为,教师的知识广度和深度、教师对知识的提炼和理解、教师的知识意义表达和批判反思都是学生学习和成长不可或缺的,忽视基本和重要的知识传授既是不尊重学生学习的表现,也是不负责任的消极教学.须知,知识的准确生动传授仍是教学魅力之所在,好课是知识的盛宴和思想的畅游,能让学生铭记和思考一辈子.行为上,善于调动和引导学生也是一种魅力,教师既要合理和善于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又要注重将学术研究理念、思维及成果恰当地引入教学之中,用学术研究的灵性创新教学,还要体现出高超的教学能力和个性化艺术风格,高超的教学艺术“会使学生深感真理殿堂之奥妙、人类思想之宏大、道德境界之崇高,同时能领略历史的斑斓,透析现实的异形,并预测未来之辉煌”[16].

毋容置疑,大学教学是融技术、学术与艺术于一体的智慧过程,教师应“坚持用多种视角对教学进行整体把握,以便从系统整体的角度去理解教学过程中各因素的相互关系”[17],在教学中能把技术、学术、艺术科学地融合起来,表现得恰到好处、风度别致,或许更是难得的魅力.一堂好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人如其课,课如其人;人即是课,课即是人.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18]教学魅力至高境界是教师人格与风范魅力,富有魅力的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和促进学生人格发展,同时也能使教师从中获得成功教学体验和自我认同,坚定教学信仰和意志,从而进一步引发教师对理想教学的不懈追求.

(三)着意激发教学生长

大学本是知识生产和思想创新的学术圣地,“大学教学是一个有生命、有深度、有丰富内涵的探索与创造的过程”,[19]生长是大学独特的精神价值,也是大学教学的基本属性,大学教学不仅有传授和掌握知识、技能的任务,还以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为重要目标;不仅有文明的传承和文化精神的守护,还应富有思辨意识和批判精神,富有追求真理和超越现实的品格.大学教师的责任正在于“扶持引导学生认识自身的潜能和力量,在于唤醒学生对知识的热情,在于激发学生对真理的热爱”[20],大学教学之真义就在于促进师生知识生长、方法生长、思想生长、情感人格生长及生命成长,“教学面对的是一群具有丰富发展可能性的个体,其根本使命就是促进个体获得知识、能力与人格的发展与完善,最终展现为精神的发展与完善”.[21]回眸大学发展历程,大学教学历来强调教和学的互动共生,强调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发展,强调师生心灵碰撞和思想对话,强调知识再发现和人性再完善,教学既是为人、为善的事业,也是教师为己的追求,没有生长,教学便失去活力和价值.生长意味着教师要善于用责任、用爱心去点燃每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去唤醒生命深处尚在昏睡的心灵[22],教师要用教学的尊严和知识内在的趣味唤醒大学生学习求知、探求问题的兴趣和快乐;用启发和引导促进学生多读书、放开思路、拓宽视野,唤醒学生的想象力;用惊叹和鼓励唤醒学生对真的感悟、对善的憧憬与对美的追求;用坦诚与期待唤醒学生内心的自信与自尊;用宽容和信任唤醒学生主动学习、质疑权威的勇气.

教师在教学中激励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感受学生成长的快乐以及省思个人的教学实践,其实也将自己置身于成长发展中,不断地“学”为人师,不断体验自身的价值意义和生命完美.

总之,大学教学充满尊严、理性、自由、诚敬和审美意味,其终极价值直指人的完善和未来生活,敬畏教学就是要绝对相信教学的神圣、庄严与向善.敬畏既是一种精神力量,也是一种思想情怀,更是一种行为状态,对教学心存敬畏的教师决不会容允教学的虚伪和赝品,也会自觉杜绝教学的盲从与浮躁.改善和提升大学教学需要进一步尊重教师、警醒教师、关怀教师和服务教师,切实让教师过上有信仰、有责任、有灵魂和有生命意义的教学生活.

小结:该文是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敬畏和情感态度和大学教师方面的大学教师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大学教师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谈高中地理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前言地理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有很大的不同点,该学科的理论性比较强,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一旦有一点偏差就会影响整体的认识 对于大部分高中学生来说,地理学科的学习还是具有一定难度的,.

高中地理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摘要】 地理是高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内容涉及的知识往往非常广泛,属于一种交叉学科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过程中,往往过去强调对地理知识的灌输,而不关注对学生感情和价值的培养 地理教学的成功,不仅.

基于二级评价机制的大学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模式
摘要教学质量是大学赖以生存的基础 针对现有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的问题,基于“以人为本”的评价理念,高校应构建以教师委员会为核心、学生评教委员会为补充的二级评价机制,从课堂教.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目前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点的比较一致的认识是情感主要指的是学习兴趣,学习责任 态度则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 价值观则不仅仅在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

论文大全